七窍和三缄情投意合,不忍分别,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三缄对七窍说:“你我之间的交谈如漆如胶,即便在此相聚一生,也未必会满足。然而在这世界上生命如浮云,我们都要为人而做出一番努力。今年正值年华盛,不如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等到功名成就,解除束缚回来,然后一起享受富足,共同居住,才是长远的策略。”七窍说:“你的话如同金玉,我深感佩服。我打算前往他处,兄弟是否能送我一程?”三缄说:“分别后不知何年再见,怎能不送你?”于是,七窍整理行李,离开了阴丹阁,拉着三缄的手流着泪说:“相逢很难,别离更难,一番诉说离情,泪水涟涟。”三缄说:“千里送君终究是别,何妨一同走到阳关。”七窍听到“阳关”二字,泪如雨下,无法言语。三缄安慰他说:“相聚与离别都是常事,唱不尽离别的歌。”七窍含泪继续说:“虽然相聚的日子还有很多,但是这种情感怎么可能消失。”三缄说:“我兄弟的义重已经超越言语,弟弟会多送你几程,然后再返回。”七窍说:“那就更好了。”两人約定在附近分别,突然传来一股清香,逼近面前。
七窍说:“现在是初夏时节,没有桂花、兰花,这股幽香从何而来?”三缄说:“肯定是灵芝。”七窍问:“灵芝生长在哪里?”三缄说:“我听说裙山多产灵芝,所以这股香气才会传到这里。”七窍说:“去裙山的路有多远?”三缄回答:“前面高耸插入云霄的就是了。”七窍说:“既然如此,我们不远了,我和你去游览一下。”三缄说:“兄弟喜欢游玩,弟弟会随着你。”两人说完,转过路口,开始往裙山走去。
刚到山脚下,三缄说:“虽然裙山是一个整体,但阴阳有别,兄弟你打算游览,是先游阳山还是阴山?”七窍问:“阴阳有什么区分?”三缄解释:“阳山靠近太阳,生长药材较多,人们常常前来采摘;阴山远离太阳,雨雪较多,春夏都是如此,因此湿气凝结,蛇虫虎豹等都多生其中,从古至今很少有人前往。”七窍说:“既然如此,我会选择游阳山而放弃阴山。”两人决定了行程,一步步向前,一层层攀登。时而攀葛,时而攀藤,步履不停,直至登上了山顶。低头俯瞰,眼前一片浩瀚无垠。
七窍问道:“眼前的浩瀚,难道就是海洋吗?”三缄说:“是的。”七窍继续问:“为什么裙山靠近海洋?”三缄说:“山的最低处,人站在山上看的时候,也从下往上看,视野不宽广。而这座裙山高出众峰之上,登上之后,俯瞰一下,万里河山都在眼前,这是一种俯视之广,无所不览,岂止于海!”七窍说:“这片海洋叫什么名字?”三缄说:“叫做气海。那边辽阔无边的波浪平静如镜,叫做法海。”七窍问:“法海外面有两条江相灌,又叫什么名字?”三缄说:“一条是丹江,一条是法江,法海就是丹法会归之地。”七窍说:“这里的风景如此美丽,可惜没有早早登上,以拓宽视野。”三缄说:“你止步于俯视,已令心醉神怡,试着仰视,恐怕会不知手舞足蹈了。”
七窍被三缄的一句话触动,仰头望去,看到日月星辰布满天空,仿佛悬在眉毛之间;云雾烟霞似乎在脚底下。他仔细观察,发现还有一座山高耸入云,直插天空。七窍惊呼:“裙山已经很高了,怎么空中还有这座山尖高耸?”三缄回答:“那就是上昆仑山。”七窍继续问道:“昆仑山之上,难道只有一座吗?”三缄解释:“你试着看,顶端最尖最高的是上昆仑,顶端又大又圆的是中昆仑,而顶端较小较低的是下昆仑。”七窍又问:“上昆仑山出现了什么东西?”三缄回答:“上昆仑山是修炼阳神之地,是长生和远离死亡的所在。”七窍继续追问:“中下昆仑又是什么情况?”三缄解释:“中昆仑隐匿在云内,是至清至空之境,虽然看起来不如上昆仑高,但登上却如同进入了万仞虚空。而下昆仑则是仙子修炼丹药和发火之地。”
七窍感到欣喜:“我登上裙山一仰望,俯视下来,已经获得了许多奥妙之道。”三缄说:“阳山已经游览过,是否可以进入阴山一探究竟?”七窍回答:“阴山肯定充满了蛇和虎,我怎敢去看呢?”三缄解释:“蛇和虎出现在林中,肯定会在属阴的时辰出来。此时已是正午,阳光强烈,它们不会出来。”于是两人手牵手前行,转向阴山。
山半峭壁高达万仞,山下有石穴,里面住着许多修炼道法的人,有的停下,有的行走,有的躺卧,有的凭倚,各种姿态不一。行走了约数里,石穴无数,都和之前的相似。沿着峭壁游玩一段后,最后一个石穴非常宽大,穴外堆满了晶莹的枯骨和石块,还有未经腐化的尸体,不是半截躯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