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绝版恭亲王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

无论恭亲王驱逐翁同龢与告诫康有为的两个口头遗嘱真实性如何,他作为一个实干家,刘.翁、康之类玩嘴上虚功夫的人,是有足够警惕的。/午¨4^墈·书\ \庚_歆\醉?快+实际上,在此之前,翁同龢已经表露了对康有为的极大支持,多次表示赞同康有为等提出的“从内政根本”进行改革的“休克”疗法,而这将导致国家机器的重建,“休克”将完全可能造成大而积的瘫痪和崩潰。

恭亲王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刚刚成为事实上的“总理”,并启动了戊戌变法的翁同龢,就被突然“双开”,送回了常熟老家。这是戊戌年众多扑朔迷离的怪事之一。一直以来史家对此的解释,都是归因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与以光绪为首的“帝党”进行权力斗争,慈禧将翁同龢清除出中央,以削弱光绪的力量。这种已被广泛接受的论点,近年却被发现是天方夜谭。更多的证据表明,正是光绪皇帝本人不满于这位“居心叵测,并及怙权”的老师,而亲自下旨令老师下岗的。在恭亲王临终发出了对康有为和翁同龢的警告后,光绪皇帝还曾亲自测试了翁老师对康有为人品的评价,却发现翁老师前后不一,十分可疑。+小/税¨宅~ ?蕪′错·内+容\这在翁同龢自己的日记中,也有闪烁其词的记载。

全死方忠

恭亲王身后得到的哀荣,是不同寻常的。

他去世后的次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就亲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对恭亲王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赐謚號为“忠”,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寺。慈禧太后还下令“辍朝加两日”,即中央的丧假从3天改为5天,同时,“皇帝素服十五日”,这是人臣罕见的哀荣。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是掰了近三十年手腕的老对手,恭亲王在政治上的三次大崩盘,除了第一次之外,都与慈禧有着直接的关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作为大权在握的“老二”,恭亲王永远都是最高权力的最大威胁者。只要看看不绝于史的残酷的权力斗争和血腥的宫廷阴谋,就会明白,对于恭亲王既利用,又防范,绝非出自慈禧太后神经质的多疑,而只是一种权力的常识而已。“老二”的忠诚与否,只能到撒手人寰的最后时刻才能真正得出结论,謚號为“忠”,绝非对过程的描述,而是对结局的概括。*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

下岗在家十年,恭亲王常去的地方是京西古刹戒台寺。寺内有棵“卧龙松”,驰名京师。若干年后,恭亲王之孙溥伟来到戒台寺,在感慨祖父跌宕起伏的一生之余,挥笔为之题写“卧龙松”三字,刻碑立于松下。当年已逐渐习惯了忧谗畏讥的恭亲王,如此不避嫌疑地到此凭吊,究竟是如何心意?或许,一条不能腾飞的卧龙,在一个只以成败论英雄、信奉张牙舞爪的社会里,可能就是一条爬虫而已……

第十三章 英国议会:

大清稳定压倒一切

【 恭亲王在合适的时机打出了一张合适的牌,仅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将一个攻入自己首都的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变成了同志加兄弟。从此,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关系,大清国藉此获得了30年的宝贵的国际和平时间,得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大清国的稳定压倒一切,大英帝国应当不遗余力地帮助大清国进行全面改革,乃至帮助大清政府平息任何动乱;维持中国稳定、推进中欧贸易符合英国的最大利益,英国的对华政策必须是“忠诚、坦率及友好的”;英国如果不能支持大清国的改革,那无异于自杀。

这样的论调,并非出自于某位“大清人民的朋友”之口,却恰恰来自英国著名的鹰派、两次鸦片戰爭的主要决策者巴麦尊勋爵。这位曾经使劲鞭打中国龙的强硬主义者,却在1863年7月6日,以首相身份向英国议会发表了长篇演说,鲜明地提出要扶持中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