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绝版恭亲王 > 第11章完结

第11章完结

绵里藏针

低调得近乎窝囊的醇亲王奕譞,其家却一连出了两任皇帝(其子光绪、其孙宣统),一任摄政王(其子载沣),两个郡王(其子载涛、载洵)。.暁^税~C+M-S· ¢勉`沸\阅,犊!道光皇帝的儿孙当中,风水几乎都流往老七家中。

和恭亲王一样,醇亲王成为中央二号首长、挑上国家重担后,嘴巴立即闭上,尾巴马上夹紧,而他对慈禧太后的态度,成为后人诟病的主要对象。主流的观点认为,他在慈禧面前,比恭亲王更能逢迎、更为软弱,而最大的罪证就是不惜拿海军军费为慈禧太后建设颐和园,令北洋舰队成为“房奴”。

颐和园的建设资金来源,一直是蒙在慈禧和醇亲王,包括李鸿章头上的阴影,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挪用了本该用于北洋舰队的军费,而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但这一指控,如同针对晚清的诸多政治抹黑一样,是完全虚构和曲解的。

这一指控的来源,缘起于《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二年十月)。庆亲王与醇亲王见面,“深谈时局”,醇亲王请庆亲王转告翁同龢等,在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问题上,要“谅其苦衷”,他的目的就是“以昆明湖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精*武\小,税-徃+ ~首?发-这么做的动机,与其说是逢迎慈禧太后,不如说是营造一种更为和谐、团结、吉祥的氛围,一则表白自己的忠诚,让领导放心,二则也希望老佛爷及早放手,使光绪皇帝能够尽早单飞。这是一种无需言辞、心照不宣的表白。

严肃的史学论证却认为,此“勃海”并非北洋舰队活跃的“渤海”,而与下句中的“滦阳”一样,指代的是一处塞上行宫“白海”,其意思也就是让慈禧就近在京郊修园林,而不是如同祖宗们那样跑到更为遥远的塞上去建行宫。

更为关键的是,为北洋舰队预留的经费,是根据收支平衡的基础所做的国家预算,众日睽睽之下,根本没有截留的余地。为修颐和园而筹集的260万两白银,虽然名为“海军军费”,却并非来自财政拨款,而是各省督抚们的私人“报效”。?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醇亲王因为同时监管颐和园工程和海军建设,就将这笔款子以北洋的名义同时存入天津的外资银行生息。取名“海军军费”,为的是减少舆论对中央的可能压力,却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而这些舆论的源头,来自康梁师徒流亡之后的政治抹黑,如同他们以武则天的小说形象为蓝本虚构慈禧私生活一样。梁启超晚年自承当年文字均为政治宣传所用,不可作为信史。

实际上,围绕北洋舰队的军备更新、扩充,争论的焦点并非预算经费的运用,而是对军事改革的不同应对思路。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根本不顾及军事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李鸿章提出的北洋舰队更新方案横加阻遏,认为吨位数已居世界第八就足以保卫海疆,在国家预算中大量缩减了北洋的军费,导致北洋的相对战斗力大为下降。

同样在颐和园的修建上,恭亲王的“硬抗”,就远不如醇亲王的“软受”。而醇亲王也从这样的政治默契中,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在他执政期间,所有改革措施都更为直接,时人慨叹醇亲王比恭亲王要更加痛快果断。从李鸿章留下的各种文献看,他把恭亲王更多地当做英明领导,而把醇亲王更多地当做知音和战友。每当李鸿章的改革遭遇阻击或挫折时,恭亲王是暗中保驾,醇亲王则是公开护航,旗帜鲜明,态度清晰,毫不含糊。

从醇亲王在慈禧面前的柔软身段看,我们或许可以说他是绵里藏针;而从醇亲王对待改革和改革者的鲜明态度看,他更有“针尖带绵”的一面。这种性格遗传给了他的儿子、第二代醇亲王載灃(溥仪之父),这位末代摄政王在内政(政改力度空前绝后)、外交(既敢于与美德两国结盟,也敢于派军舰巡视西沙东沙等群岛)上频繁亮剑,却能容纳反对势力,甚至赦免汪精卫那样的欲取他性命的刺客,而在改朝换代后,甘于乃至乐于被人误以为“窝囊”。

1888年,醇亲王一度病危,自以为不久于人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