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252-----------------------
维:生产出来的奶油总是质地优良吗?还是您同样也尽力把它搞成质量 低劣的呢? 泽:是这样。`h/u~l¨i*a!n^b!o′o-k?.^c+o_m- 维:您的组织的成员,与奶油事务有关系的人,往奶油里放玻璃,有这 样的事吗? 泽:奶油里发现玻璃的事有过。 维:不是 “发现”,而是投进玻璃。您知道这二者的差别。是投进玻璃 吗?有这样的事没有? 泽:有过向奶油中投放玻璃的事。 维:您的同伙,反对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的罪恶阴谋的同谋犯,往奶油 中投放钉子,有这样的事情吗? 泽:有过。 这种审讯情景就像中国老式学堂里手拿戒尺的威严的先生,威逼淘气的 学生一样。 维:什么目的?是想让它 “更可口”吗? 泽:这很清楚。 维:请看,这就是破坏捣乱的组织。在这方面,您承认自己有罪吗? 泽:我承认。 (34) 维辛斯基总算满意了: “对你们这个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您敢负责 吗?” “我敢。~6¢腰~看¨书`枉/ -首.发.我敢为全部罪行负责。” 维辛斯基盯住不放: “为了割破我国人民的喉管和肠胃,故意往黄油中 扔钉子和玻璃碴,对此,您也敢负责吗?” 泽连斯基顺从地答道: “敢负责。” 以推翻政府复辟资本主义为宗旨的反革命阴谋集团居然像市井无赖报私 仇那样,往奶油中放玻璃碴,并且把它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手段。不知当时 的法庭上有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供词。但是,这不能妨碍惯于自欺欺人的维辛 斯基作出冠冕堂皇的总结发言: “在我们这样物产丰富的国家里,不会也不 可能出现这种曾经出现过的食品短缺的状况。现在清楚了,为什么我国某个 地区会在供应上运转不灵,为什么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会突然在食品上 缺东少西。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原来就是这些叛徒!” (35)
----------------------- Page 253-----------------------
3.布哈林在法庭上 被告的口供不算定性材料。凭被告口供办事是中世 纪的司法原则。?x-q^k-s¨w?.\c^o′m′ ——布哈林 经过对 “右派—托洛茨基反苏中心”的诸多要犯的审讯后,该中心的首 犯布哈林终于站出来接受正式审讯。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1888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教师家庭。俄罗 斯人,莫斯科大学学生。1906年入党。 布哈林 17岁时参加了俄国1905年革命,曾多次被捕和流放。关于青年 革命家布哈林的活动和影响,可以从臭名昭著的沙俄奸细马利诺夫斯基的密 报中看出: “尼古拉——他就是有名的大学生布哈林。”接着,密报中说, 布哈林的讲演在多罗戈米洛夫 (莫斯科的一个分区——注)的工人和革命知 识分子中受到极大的欢迎。 (36)1911年,布哈林从流放地阿尔汉格尔斯克 逃到国外,在列宁的手下工作。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六次代表大会 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当时,列宁介绍他到 《真理报》等布尔什维克刊物工作, 从此开始了他的受到列宁重视和支持的理论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被 奥地利警察逮捕,以 “俄国间谍”罪名关在米尔克要塞。后来,他在奥社会 民主党帮助下出狱到瑞士,进行了反对护国派的斗争。1915年,他到了瑞典, 因反帝斗争被遣送到挪威。俄国二月革命时,他在美国。回国后,在 1917 年 7—8 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了大会宣言的制定。大会 采纳了他提出的关于列宁不出席临时政府法庭的决议。 十月革命爆发时,布哈林是莫斯科起义的一位领导人。1917 年 12 月担 任 《真理报》的编辑。1918年,布哈林在不间断地进行世界革命的理论指导 下,领导了党内 “左派共产主义者”团体,其中包括布勃诺夫、捷尔任斯基、 克列斯廷斯基等人。他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