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63-----------------------
封。·s~i`l_u?b¨o′o.k-..c?o*m¨负责处理这件事的是叶若夫。协会中参与了请求宽恕反对派活动的人先 后被捕,老党员洛波夫曾激烈地反对党内的恐怖政策,后来据说死于侦讯时 的心脏病发作。 老党员、老革命家对恐怖政策的抵制远不如广大年轻的党员的不满和反 抗。内务部在调查基洛夫案件时已经发现共青团领导人的叛逆情绪,有一些 青年团体甚至谈起了谋杀斯大林及制定谋杀计划的问题。当然这些事情仅限 于言论,而且一有表露就受到了强有力的镇压。不管怎么说,共青团员的思 想状态受到了中央的重视。1935年6 月底,共青团中央书记科萨列夫在共青 团中央九届十一次全会上宣布要对共青团进行改组,以把党的敌人从共青团 清除出去。 1935年的上半年,是后来大规模清洗的初步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在 组织、思想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没有准备到能够对原反对派进行大 肆公开审判并把他们从肉体上消灭的程度,因为许多有威望甚至权力在握的 温和派还没有被打垮。克里姆林宫的所谓谋杀斯大林一案受牵连的加米涅夫 还不能被判处死刑,而只能于7 月27 日判处10年监禁。在被判决的42 人中 只有两个人被判处死刑。很明显,恐怖政策的继续升级遇到了来自党内和人 民的强大阻力,必须进行更加认真的组织准备和掀起一个恐怖运动。`第`一\墈`书^惘\ _已¢发?布~蕞¨欣,漳*洁. 1935 年 12 月,中央委员会通过审查党员档案的决议,后来这一决议成 为大清洗的组织基础。但当时这个审查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而且当时宣布 1933年开始的清党已经结束。 当时,布哈林和拉狄克参加了新宪法的起草工作。新宪法起草委员会成 立于 1935年 12月,草案于1936年6 月完成。布哈林认为,随着新宪法的制 订和颁布,人民的权利和意见将受到尊重。因为新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比如,宪法规定:公民不能受到任意逮捕,住宅不能非法侵犯,通 讯保密,言论、出版、结社和游行示威自由。布哈林甚至天真地认为新宪法 将会贯彻,真正的宽松阶段即将到来。布哈林尤其认为,共产党员是为社会 主义而献身的人,他们应该懂得国家并非与他们对立,而是他们应该适应形 势,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布哈林认为布尔什维克需要人道主义,他对巴甫 洛夫和高尔基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大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是反对共产主义的。20 年代中期,当布哈林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时, 巴甫洛夫表示反对,说他 “身上沾满了血”。可是后来他们逐渐成了朋友。 布哈林常常为知识分子说话。 以上所说的只是表面的平静,事实上,大清洗的实际准备工作在悄悄进 行。′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注释: ① 《大恐怖》,第124—125页。 ②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北京1979年版, 第37 页。 ③伊·米·格隆斯基等: 《古比雪夫的一生》,北京1985年版,第 312 页。 ④ 《高尔基选集》,莫斯科1953年版、第27 卷,第327 页。 ⑤C ·苏哈列夫:《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吹鼓手贝利 亚》,载 (苏)《苏共党史问题》杂志1990年第3 期、第 103页。 ⑥列夫·托洛茨基: 《斯大林评传》中文版下卷,第544 页。 ⑦B ·库马涅夫:《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30 年代)》,载 (苏)《苏
----------------------- Page 64-----------------------
联历史》杂志 1990年第 1期,第30 页。 ⑧ 《斯大林肃反秘史》,第176页。 ⑨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苏共中央附属马列主义研究院、苏联检察院、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 载 《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8 期,第81 页。 ⑩ (11) (12) 《联共(布)中央的秘密信:〈有关基洛夫同志被惨杀 的诸事件的教训〉》,载 《苏共中央公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