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31-----------------------
是一些根本与反对派不沾边的人,他们仅仅因为是被捕者的亲属和熟人而被 捕。\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对他们的迫害和镇压是要寻找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的罪证,并造成反对派 罪恶活动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假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凶手尼古拉耶夫的亲属和 熟人的被捕。尼古拉耶夫的妹妹 E ·罗加乔娃被判处5 年监禁后曾 3 次给中 央监委写信进行申诉。其中一封信中说,她有两个孩子,没有任何亲人的资 助。她没有参加过任何反对派。她作为一个工人老老实实地干活,后被提拔 起来做工会和经济工作。她说,她完全是因为兄弟犯下的罪而遭难的。但是, 她的命运早已预先决定了。按照列宁格勒州内务局主管生杀大权的 “三人小 组”的决定,她后来于 1938年2 月14 日被枪决了。尼古拉耶夫的亲属和熟 人中被株连的还有:他的表兄弟厂 ·瓦西里耶夫,他的邻居电影放映员。1 ·戈 尔巴乔夫,他的弟妹 A ·尼古拉那娃一马克西莫娃,他的妹妹潘秋欣夫妇, 他的母亲M ·尼古拉那娃,文盲,电车厂清洁工。 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 “萨法罗夫、扎卢茨基集团”,案件是出于政治需 要制造的,案犯是出于政治需要收罗的,因此所谓 “萨法罗夫、扎卢茨基集 团”完全是人为的,是一个假案。正像苏联最高检察院1957年对此案提出的 异议书说的那样, “在这一侦讯案件中,任何证明这些人参与杀害基洛夫并 作为逮捕他们的根据的材料都不存在。·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案件的材料表明,指控 是人为的,对 这些人的判决是没有根据的。”。就是在当时,无论是办案人员,还是被告, 都知道这是一个假案,受蒙蔽的是不知内情的社会舆论和容易轻信的群众。 被告A ·哈里托诺夫1956年 5 月 29 日向苏联总检察长提出了要求平反的申 诉书,这个申诉书中披露的情况道破了该案及其它类似案件的性质。哈里托 诺大的申诉书说,他于 1934 年 12 月20 日被捕。他的罪名是,1929 年看到 了托洛茨基反对派成员拉科夫斯基的一封信,这封信是由老工人斯科夫转交 给他的。实际上,他是在党的十四大期间读到这封信的。但是,侦查员因要 证明反对派以后的阴谋活动,坚持他看信的时间是 1929年。他在极度愤激的 状态下在这个假材料上签了字。他在申诉书中披露了当时侦查员私下对他说 的话: “审讯记录材料这是事情的外表,而事情的实质在于:杀害基洛夫事 件所激怒的全列宁格勒的无产阶级,都要求把所有直接或间接与反对派有关 系的人全部流放,尽管他们没有参与谋杀事件, 他们反正要受到惩罚,最 轻的也是流放。”’乡这一席话完全暴露了案件的虚假性。而群众的所谓情 绪完全是被上面有意蒙蔽引导的结果。 案件的性质和办案的目的决定了办案的手段和办案的结果。“萨法罗夫、 扎卢茨基集团”一案办案的手段是主观的,粗暴的,而办案所得出的结论是 空洞的和虚假的。¨卡?卡′暁.税~蛧, _芜\错\内~容\ 办案人员非常注意和花了许多工夫的工作是给每一个案犯建立档案、卷 宗,不论是不是真正有罪,先从形式上把他们打入另册。卷宗的主要内容是: 搜查记录,实行强制措施的决定,起诉意见,审问记录。卷宗没有也不可能 有什么实际的罪证,尤其是作为判决根据的物证。但内务部要通过 “罪犯” 卷宗本身的存在,至少说明侦查和判刑是有根据的,是 “事出有因”。 因为缺乏犯罪的物证,要证明这些所谓案犯有罪,就只有依靠本人的口 供,而要取得口供,就只好依靠非法的手段。内务部门在预审中,对案犯普 遍使用了欺骗、诱供、体罚等手段。 尽管侦查机关使用了各种手段,但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有罪。而且承认 的罪行与谋杀基洛夫元关。在 77 名所谓案犯中,30 人在审问时承认,捕前
----------------------- Page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