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15-----------------------
“尼古拉耶夫暗杀的结果首先把最危险的对手,党的第一书记这一重要职务 的唯一竞争者清除出政治舞台。\微¢趣`小*说.王· ~已?发′布-蕞`欣′章+截-不仅如此,它还给斯大林带来了另一种结果, 也许是最大的好处。其最后结果给斯大林创造了他久待的时机,使得他建立 了巨大恐怖组织,并开动恐怖机器首先清洗那些能成为他前进路上障碍的 人,然后清洗他一贯仇视的、被他的独裁气势吓坏了的党内所有的 ‘老近卫 军’”。 (30) 《布哈林政治传记》的作者说得更明确,他说,基洛夫之死 对于斯大林来说, “不仅除掉了他的主要政敌,而且还为进行一次新的、更 大规模的恐怖制造了借口”。 (31) 就在基洛夫被害的当天晚上,斯大林就用电话从列宁格勒发出了三条指 令,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书记叶努基泽予以签发作为苏共中央执行委员 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修改苏联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没有征得政治 局同意的情况下发出的指令,政治局在两天以后才以个别征求意见的形式非 正式通过。指令如下: 1.指示调查人员迅速审查那些被控告为准备或实行恐怖活动的人的案 件。 2.指示司法机关不要考虑对犯死罪的人执行死刑可否赦免,因为苏联中 央执委会主席团不可能考虑接受这种申请。.l+a^n¨l_a?n-w-x¢..c~o?m¨ 3.指示内务人民委员部机关对上述罪犯一经判决后立即执行死刑。(32) 实际上,这是在和平时期作出的实行恐怖的决定。因为根据这三项决定, 公安司法部门可以把任何 “政治事件”当成恐怖来惩治。加速调查程序和处 决,只能使调查机关进行表面的审查和干脆的伪造,使公安和司法机关不顾 任何法制,随意进行镇压。 引起人们思考的还有一点,即斯大林未必可能在出事当天从列宁格勒发 出上述指示。因为斯大林是乘火车到列宁格勒的,而列宁格勒离莫斯科有650 公里之遥,他恐怕只能在 12月2 日拂晓到达。可是上述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团的指令,所署日期确实是 12月1 日。可见,斯大林在出发之前已发出指示, 而在列宁格勒只是指示签署指令并下发有关机关。12 月 10 日,苏联刑事诉 讼法新增加的第466—470 条付诸实施;这些条款反映了上述指令的精神。 当时还通过了一项《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 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在侦查和审理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 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有关事宜进行如下修改: 1.有关这些案件的侦查工作不能超过 10天。 2.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 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 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 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 这些规定是对社会主义法制严重的歪曲和破坏。-微¨趣.小.税?惘/ ,嶵.欣~章,劫*哽\辛\哙′它为执掌政权的人任意 迫害和镇压干部和群众,实行恐怖统治,提供了法律根据。 基洛夫的灵枢停放在莫斯科联盟官圆柱大厅,最高领导人站在两边守 灵。据报道:斯大林守灵时,因失去朋友和战友而万分悲痛,并怀着对基洛 夫的 “深切”爱戴几次俯身灵枢,亲吻死者。季诺维也夫也表达了自己的哀 悼之情,但 《真理报》拒绝刊登他的悼词。在1936年第一次莫斯科公开审判 时,维辛斯基还就此发作一番: “这是一个恶棍、凶手在哀悼他的牺牲品! 哪里见过这样的事呢?用什么话,挑选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人的卑鄙和
----------------------- Page 16-----------------------
下流呢?这是侮辱!奸诈!两面派!阴险!” (33)究竟谁是恶棍,谁在哀 悼自己的牺牲品。历史有时确实被完全地扭曲了。 12月4 日,内务部列宁格勒分局局长麦德维基被宣布撤职,他及其7个 同事因在保卫基洛夫问题上的失职而受审,但其中没有扎波罗热茨。新任分 局局长是雅哥达的亲信阿格拉诺夫。同时公布了一长串被捕的白卫分子的名 单,他们被说成是参与了基洛夫事件。按照新的刑事法典,对他们进行了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