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作者:康春林【完结】
文案
有着 7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20 世纪人类历 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世界的影响 亦是不同寻常的。¨c*h*a`n/g~k`a¨n`s~h-u·.?c¨o,m,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并在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足以与 当今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相抗衡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何以在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的短短数年间迅速瓦解,人们在思考,在探讨,试图从不同的方面 找出答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一个过程,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的后果。这里既有现实的直 接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就其历史上 出现的问题而言,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受客观因素制约而产生的,而 且往往这两者又很难截然分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只有采取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研究,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有 益的教训,使社会主义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本书取材于 1936年8 月至1938年3 月在莫斯科进行的三次公开审判, 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苏联历史上的肃反扩大化问题。 事情发端于 1934年 12月1 日,当时任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 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凶手尼古拉耶 夫枪杀。为追究杀人凶手及其后台,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 (布)中央先后于 1936年8 月、1937年 1月和241938年3 月在莫斯科进行了三次公开审判, 相继认定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等联共 (布)重 要领导人与此案有关,并认为他们都是受原联共 (布)领导人之一、后流亡 国外与国际帝国主义勾结的托洛茨基指使,企图篡党夺权、颠覆苏维埃政权, 将他们定为反党反苏的反革命集团首领,于 1936年至 1938年加以镇压。+晓·说?C¢M¢S_ ¢蕞.芯*蟑,劫`埂.鑫¢快,受 此案株连而被杀、被监禁、被流放的共产党人数以千计,造成极为恐怖的气 氛,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影响。50 年后,苏共领导层几经变化,至 1988 年,苏共中央将此案定为冤假错案,所有被告,除第一次公开审判的组织策 划者之一的雅哥达外,全部予以平反。这一历史公案,在当时震惊世界,延 至今日,人们仍在反思、探讨,并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毋庸讳言,教训是惨痛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粉碎了包括 14 国武装干 涉在内的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执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这 时执政党的首要任务理应是调整政策,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而当时的苏共领导却错误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阶级斗争会越来 越尖锐。 “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 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 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①他们还将党内的意见分歧看 成是敌我矛盾,本应运用批判的武器,却用武器来批判,开创了对党内思想 斗争采取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先例。这种作法,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对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这种极端的高压政策,不 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而且为极 “左”和“宁左勿右”的 思想制造了温床。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自然会引起思考,并从中总结汲取必要 的历史教训。
----------------------- Page 3-----------------------
作者收集了这一历史公案的大量有关材料,包括当时庭审的口供、证词, 记者的报道,刊物的评论, “犯人”后裔及亲友的回忆文章,80 年代苏共中 央的甄别文件,以及西方国家的有关著述。这样丰富的资料,无疑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苏联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作者着力叙述这一桩历史 公案的来龙去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