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监向他们调查情况,当然不会说是去看女人,只说是夜里睡不着,便去校外墙根练拳脚,谁知那里埋伏了一伙贼子,不等他们叫出声,全被用毛巾堵了嘴、蒙了眼,捆成一团,一顿毒打。·y_u+e\d!u`y.e..+c?o.m/
学监自然明白是这几个人在外惹祸遭了暗算,但碍于自己受过乡绅们的好处,只好下令“缉凶”。
如此折腾了一段时间,因没有头绪,无人作证、提供线索,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这些乡绅子弟吃了亏,当然不肯罢休。他们搜肠刮肚找原因,猛记起在吃亏的那天刚好整治了毛善馀、王蒲臣两人,不是他俩又会是谁呢?
王蒲臣最先听到风声,吓得战战兢兢,找到毛善馀道:“不……不好了,五……五哥,学堂知道是我们了……”
第四章 青年领袖 戴春风深孚众望
毛善馀听王蒲臣说学堂已知道捆打同学的事是他们干的,急了,一时没了主见,赶紧去找戴春风。
戴春风则相对冷静,看不出半点焦急的样子。.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他耐心听完王蒲臣的报告后,说:“这很正常,因为修理混蛋那天刚好你俩挨欺侮,这事谁都会怀疑。只要你俩守口如瓶,保证万事大吉。”
毛善馀这才松了口气。戴春风看了一眼王蒲臣,皱眉道:“我最担心的是,到时蒲臣把不住嘴,一旦自己说了,不仅我,你们也都会完蛋的。”
王蒲臣道:“春风兄和五哥是为了我才干出这事的,我绝不会乱说话的。到时候我就装傻瓜。”
戴春风点点头,道:“这办法最好。”
没多久,学监果然把毛善馀和王蒲臣叫去,先是恐吓,继而引诱。两人只是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说。学监本来就不相信,因这两个人一个是全学堂最小的,一个是学堂有名的敦厚君子,见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作罢。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戴春风于文溪高小读书的几年里,中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新政府颁布新法令,各行各业都要更新、改造。?薪^完? ′ ^鰰?栈^ /埂.薪?蕞^全?
1912年,戴春风在家里度完寒假,重返文溪高小的时候,学堂已按照新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把“学堂”改为“学校”,“学监”也改称“校长”。
此外,教育法还宣布废除了前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也就是说,凡读初小、高小的学生从此以后再也不用读《三字经》《中庸》《大学》之类。取而代之的,则是“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当时,新政府虽然提倡“五育并举”,可是,新的教科书还没有出炉,那些一贯讲授四书五经的先生们一时也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一时间,学校乱了套,先生无事做,学生则像脱缰的野马,拉帮结派、三五成群地到处游荡。
戴春风历来就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这种混乱局面正合他的胃口。于是,他领着那帮追随者,也信马由缰地胡作非为了一段时间,心里好不痛快。待热火过后,戴春风又觉得如此下去不太妥当,必须弄个什么名目出来,才可以名正言顺地长此下去。
此时,辛亥革命之风正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全国,结社之风盛行。在这革命的大潮里,戴春风灵机一动,暗忖:以我个人的号召力在学校里发起一个组织不是很好吗?
戴春风主意一定,马上找到周念行、毛善馀、姜绍汉、王蒲臣等人商量,得到一致赞成。这些人由于长期压抑,正想找一个发泄的机会,成立了组织,就不愁没事做。
要成立组织,就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称。周念行道:“就叫‘革命会’吧。”
众人看着戴春风,戴春风想:叫“革命会”也未尝不可,反正名称只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