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34章完结

第34章完结

刘表和许汜听了,都默然无语。?x/i?n.k?s·w+.?c?o·m\

俗话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流了一眶热泪之后,心头重新燃起建功立业的火焰。也亏得他具备一种特别的个人品质,才会不甘沉沦,再度奋起,才把一位号称“卧龙”的盖世英才请了出来,共同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正是:

自古男儿多挫折,从无一蹴得成功。

要知道刘备凭借了何种突出的个人品质,得以从蹉跎中奋起,请看下文分解。

一三 礼聘卧龙

自东汉献帝登基以来,天下英豪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其后又相互攻杀,逐鹿中原。魏文帝曹丕曾在其《典论·自叙》中描述当时群雄逐鹿之景况,说是“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经过二十余年的混战,绝大部分英雄人物都被历史的江水淘尽,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巍然鼎立,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这三人何以能压倒群雄取得最后的成功?后世学者已从多方面探讨研究,精意深旨,层出不穷。,暁·税?C/M^S′ !首^发¢即以普通人士而论,能够大谈“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者亦所在多多。然而在众多的论著中,能够着眼于三人之个人素质立论者,似尚罕见。其实,世间凡能成大事之人,无不具有某种突出的个人素质。在曹操身上,表现为“机警”二字。唯其机警异常,故而着着占人之先。举其荦荦大者,如政治上先把汉献帝抢到手中,经济上先在许县一带实施大规模屯田,这些对其事业奠定基础的“胜负手”,都是在他人尚未醒悟之时,即已敲盘落子了。孙权其人,则以“忍耐”二字见长。魏、蜀、吴三国之中,论称王他在最后,论称帝他也在最后。他在名分上不大计较,可以向汉朝纳贡,也可以向魏国称臣,但是他人如要侵犯其实际利益,孙权是寸土不让的。由于孙权把先屈后伸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所以陈寿《三国志》送他一个“有勾践之奇”的评语。至于刘备,他最突出的个人素质则是“坚韧”。他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举兵起事起,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抗曹获胜奠定蜀汉政权基础为止,二十五年间,多次遭受沉重打击,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单是妻妾儿女被他人俘虏和逃跑失散,即有四次之多。?j_w¢x*s?.^o¢r*g^他虽然屡起屡败,却能屡败屡起,并不灰心丧气。到了将近五十岁时,仍然不甘沉沦,奋起拼搏。这样一种韧劲,在汉末群雄中确实罕见。刘备后来能成为三鼎足之一,不是天命,亦非偶然。

但是眼下的刘备,还表现出另一项非常宝贵的个人品质,就是能够认真反省自己,总结失败受挫的原因和教训,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能自拔。

自从那一日痛洒英雄泪之后,刘备即闭门静思今后自振之计。他把自己和曹操、袁绍、刘表这些有所成就的人物相比,发觉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始终缺乏一个能够提供思想指导和谋略设计的智囊团。他人是有文有武,相得益彰,而自己是有武无文,形同独足。不错,自己手下也有糜竺、孙乾等幕僚,但是这些人只能作具体的文职工作,在思想、见识、谋略方面还不如自己高明。由于没有像张良、萧何之类的得力谋臣,大至创业方针,小至对敌战术,都只有用缺牙老人咬虱子之法——靠碰运气。这种办法,小打小闹还可以应付,要想建大功,立伟业,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只有失败的结果等着自己。因此,若想自振自强,首要的急务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智囊团,特别是要寻找一位如商汤之伊尹、文王之姜尚那样称职的辅佐。

于是,刘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在荆襄一带访求贤才智士。这一访才使他明白:荆襄真是名副其实的藏龙卧虎之地。

当时荆襄的济济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地的土著,另一类是避乱南来的中原人士。在本地的土著人士之中,一部分已经被刘表所网罗,诸如南阳的宋忠、李严、刘望之和向朗,武陵的潘濬,零陵的刘巴、襄阳的庞统即然。他们虽在荆州政府任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