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12章完结

第12章完结

公孙瓒之所以能迅速取得青州,刘备实有大功焉。\微¢趣`小*说.王· ~已?发′布-蕞`欣′章+截-然而论功行赏之际,公孙瓒却只给刘备一个“试守平原令”的官职作为奖励。所谓“试守平原令”者,就是试用为平原县(在今山东平原县南)县令也。几年前,刘备即已在距平原县不过七十里的高唐县做过正式县令了,如今反而要“试守”,其师兄不是有点挖苦人么!接到任命,刘备心中一冷,不过他并没有表现于形色。当初自己走投无路,前来投奔师兄,师兄不仅热情接待,而且还给予有力的支援,使我迅速恢复元气,对我的恩惠太大了。如今我在青州的功勋,不过是对师兄恩情的报答而已,即便师兄不给我任何奖赏,我也不能斤斤计较,何况还有这样的奖赏呢?能不能冷静地反思自身,明智地对待得失,是人世间英雄豪杰与凡夫俗子的重要区别之一,而刘备就具备这样的品质。于是,他平静如常,高高兴兴前往平原县赴任,同时一再叮嘱关、张两位义弟,绝对不能随便对外发泄牢骚。/t^a+y′u¢e/d_u·.·c/o-m-

大概公孙瓒本人也觉得此项委任欠妥,所以不久又令刘备以别部司马兼任平原相。所谓“平原相”,就是青州平原国(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南)的国相。说到这里你会问了,这冀州下面怎么会有平原国这个国家呢?其实,这里的“国”,不是独立性国家的意思,而是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中的专用名词。东汉制度,在全国十三州之下,实行郡县行政制度。皇族亲王的封地,照例是一个郡。如果某郡成为亲王封地,就改称为某国,而该郡的行政长官郡太守,也相应改称为国相,所以经常有“郡国”或“守相”的合称。

与此前刘备担任的平原县令相比,这平原国的国相,重要性就大得多了。从官阶上说,就比县令高两级。郡国的国相和太守,都属于二千石这一级,已经接近高官的级别;而县令属于一千石这一级,两者中间还隔了比(音同闭)二千石这一级。.幻*想′姬+ ′毋¢错/内?容¢所以从县令变为国相,是名副其实的越级提拔。但是,对于刘备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管辖范围和人口的扩大上,为什么呢?

刘备走马上任,作相平原。这平原国下辖平原、高唐、般、鬲、祝阿、乐陵、湿阴、安德、厌次九县。在青州下属的六个郡国中,平原国的地域虽不是最广者,然而人口则只有它超过百万,独占鳌头。刘备觉得,拥九县百万之众,倒也可以有一番作为,于是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了起来。数月之间,平原国的政务走上正轨,社会秩序渐渐安定。而刘备手下的军队,也迅速扩充到了五千之众。于是,刘备自行委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各率步卒二千。又命赵云任骑兵军候,领铁骑五百。余下五百健儿,则在麾下充当卫队。每逢刘备升堂聚众议事,堂前卫队行列整齐,仪容端肃;堂内则有关羽、张飞立侍在刘备两侧,终日不倦;其余众务,统归赵云综理。当初刘家村中的豪侠少年,而今算是打开一个崭新局面来了。

打开局面之后,刘备趁军事行动暂时还不多的间隙,抓紧时机治理民政,一来是想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以便应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挑战;二来则是想借此提高自己治理政务的能力,为将来长远的发展作铺垫。

新任的刘长官如何治理民政呢?史书的记载是:“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看来他的施政重点有两方面:首先,对外坚决抵御外来武装对境内民众的掠夺和骚扰,对内则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平民百姓因为遭受战争而生活面临严重困难的,立即动用官方的财力和物力,及时进行施救和赈济。其次,对于本地有才能的人士,则广为接纳,热情对待,同吃同坐,一点没有官架子,展示出礼贤下士的风范,因而深得人心,很多人前来投奔他。不难看出,由于他早年长期艰苦生活在底层,对民众的疾苦深有体会,对草根人才难以得到官方的重视和提拔,同样也是深有体会,才会选择这两项作为民政治理的重点。而他的苦心经营,也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天下的事情总有两面。刘备没有想到,自己如此亲民爱民,政绩显著,依然还有人要算计他,差一点使他一命呜呼。这个人是谁呢?

原来,这平原国内,有一个本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