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 《战国五大公知(出书版)》作者:刘勃【完结】
内容简介 · · · · · ·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d+a.s!u-a?n·w/a/n!g+.\n`e_t¨本书将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五大公知”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第一次公开讨论。
墨子谈平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其实是最讲究发号施令的人,也极端强调尊卑之别;只是在他看来,尊卑不该以血统来划分。
孟子谈民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行仁政,而仁政的本质就是“保民而王”。
庄子谈自由:“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骨子里,庄子喜欢的是激越恢弘的意象;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缩手缩脚的朝堂生活,他接受不了。·0+0¢暁_税-枉- _已_发-布_醉,歆-蟑.结~
荀子谈民权:“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非常强调君的人事任免权与君权分离,因为这足以使一切虚君主张成为泡影。
韩非谈法治:“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 韩非坚信,人性是坏透了的;所以,要想维护权力只有两条路——“法”与“术”。
翻开本书,逐本溯源,探寻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
序 言
这本书谈战国五子,按照活动年代的顺序排列是: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正如许多西方学者所说,中华帝国是孔夫子和秦始皇缔造的。而上述五位活动的年代,恰好是孔子去世之后,始皇帝统一之前。他们是大变革时代的革命党与保守派,是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先锋与公知。\s.h′u?q·u?n′d_n¢s..^c,o·m-
而所谓“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在这个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爆并充满贬义之前,它和“知识分子”几乎是同义词。摘抄余英时先生的解释: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余先生又说:“熟悉中国文化史的人不难看出,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竟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
确实,以专业知识而论,谁要是夸说诸子今天还如何了得,只能推断为别有用心。但不可否认,那时的许多问题,还是今天的问题。
以韩非子为例。
先秦,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最有名的七子里面,按年代排,韩非是殿军。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