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39章 智慧熔炉的觉醒

第39章 智慧熔炉的觉醒

."

为了让教授们安心科研,后勤部门想尽了办法。杏花姑娘带着女工们将最好的窑洞腾出来,用石灰粉刷墙壁,铺上厚厚的稻草床垫;炊事班变着花样做饭,把好不容易省下的白面做成馒头,优先供应给这些 "宝贝疙瘩"。

但教授们根本顾不上生活条件,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三天。林淑华教授研究新型炸药配方时,连续 72 小时没合眼,最后晕倒在实验台前;赵维民教授为调试电机,在潮湿的窑洞地板上睡了整整一周,醒来后腰都首不起来。

在与教授们的交流中,贵华润也学到了许多前沿知识。林淑华教授向他展示了最新的化学合成理论,启发他研发出更高效的燃料配方;陈炳坤教授则提出模块化生产的概念,让武器组装效率提升 40%。这些创新思维与八路军的土法智慧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战士出身的技术员大刘,将战场经验与机械原理结合,发明出可快速拆卸的枪管清洁工具;女工秀兰从刺绣针法中获得灵感,改良了零件的防锈涂层工艺。

随着研发团队的深入工作,一系列成果相继问世。改良版的飞雷炮加装了周正明教授设计的自动调风尾翼,在测试中精准击中 800 米外的靶心;

林淑华教授指导研发的新型炸药,爆炸威力比旧配方提升 1.5 倍,试验时炸出的弹坑能埋下两头壮牛;苏婉秋教授改良的合金钢,让八路军自制的机枪连续射击 1000 发子弹都不卡壳,滚烫的枪管甚至能烙熟面饼。

更令人振奋的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教授们不仅搞科研,还承担起教学任务。每天晚上,窑洞教室都挤满了好学的工人和战士。赵维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电磁学原理,把发电机比作 "电的马车";陈炳坤教授则带着学生们拆解机床,手把手教他们认识每个零件的作用。有次课堂上,一位不识字的老铁匠掏出烧火棍当教鞭,在地上画零件图,逗得教授和学生们笑作一团。

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与工人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林淑华教授在实验中不慎打翻强腐蚀性试剂,溅到眼睛。

女工秀兰二话不说,背起她在泥泞的山道上狂奔两里地送到卫生所;当周正明教授的眼镜摔坏时,老钳工老李连夜用铜丝和碎玻璃片给他做了一副新的,虽然镜片歪歪扭扭,却让教授红了眼眶。

这些温暖的细节,让教授们彻底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真正融入了这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集体。

三个月后,当八路军总部的领导来视察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厂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实验室里,教授和工人们围在一起讨论新课题;操场上,战士们正在试用新型武器,喝彩声此起彼伏。

硼总握着贵华润的手,激动地说:"这些教授,就是咱们兵工厂的 ' 秘密武器 '!"

而在黄崖洞的夜空下,六个研发团队的窑洞依然灯火通明。教授们与工人们并肩作战,用智慧和汗水,将这座隐蔽在大山深处的兵工厂,打造成了令日军闻风丧胆的 "军工摇篮"。这场知识与勇气的交融,不仅提升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更在战火中孕育出了改变历史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