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佬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佬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46章 我大明朝,不该让荀学这种思想存在!

第46章 我大明朝,不该让荀学这种思想存在!

朱允熥忙完这龙江造船厂的事情,也就准备离开了。?微^趣¢小/说·网~ ?更/新′最·快\

毕竟。

夺嫡之争,这里很重要,可更多的是庙堂之间的争斗。

现在自己步步紧逼。

不但准备罢黜程朱理学,宣扬荀学。

更是掌握制造船舶的权力,未来可能会间接性的掌握大明朝水师。

而且本身就含有不容置疑的正统性。

朱允炆诸多方面的劣势,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不过。

朱允熥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的懈怠,因为他知道朱允炆背后的文官集体,力量堪称空前的强大。

这些文官集体,大部分都是宋朝和元朝存留下来的。

特别是宋朝,这几乎是封建王朝中,文官家族的巅峰了,任何朝代都远远无法相比。

这还是因为宋朝采取的是,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国策。

宋太宗赵光义,可是立下了不菲的功劳。

就是赵光义,提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将文官集团提升至国家治理的核心地位,不说其他,就说这一政策,基本上已经彻底使得文官全面掌控行政、军事,甚至连枢密院由文官主导了、财政和三司这种核心机构,就形成了文人掌军的独特局面。

这里就要提一下澶渊之盟了。

就是因为这则事件,文官集团将外交成果归功于自身,进一步挤压武将的政治空间。

若是仅此也就罢了。

关键赵光义这家伙,还进行大族们的特权保障与司法豁免。

这就显得很离谱了。

宋太祖赵光义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使文官享有近乎免死的特权,宋朝时期即便如蔡京等权臣获罪,最多仅被贬谪,罕见死刑,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权力甚至超越宰相,可弹劾罢免高阶官员,形成对皇权的制衡。

赵光义自己是皇帝。

却让文官开始对自己所拥有的皇权开始制衡了。

这难道不离谱么?

其他朝代基本上都采取限制文官的政策,甚至都不怎么给文官发太高的俸禄,毕竟一个人既有权利,又有钱财,这是很可怕的,可宋朝时期,文官俸禄为历代最高,宰相月俸达三百贯,这相当于平民年收入的十五倍,另享绫绢、禄粟及各类补贴。

文官本来就有不菲的权力,现在这种超级俸禄,又让文官家族的财富开始积累,同时宋朝还有荫补制,这个制度更加让文官力量彻底延续下来,因为此允许高官推荐子孙门客入仕,形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世袭链条。

听起来就显得可怕!

最终,宋朝时期就采用了科举制度,虽然说科举制度算得上是平民精英的上升通道,但宋朝对于科举制度,显得过于极端了。

因为宋朝的科举录取规模,远超唐代。

每科取士数百人,且推行糊名、誊录等防弊措施,大幅提升公平性。

寒门子弟中,比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通过科举跻身权力核心。

这倒是不要紧。

毕竟,让这种有能力、有才学的人踏入官途,对于王朝而言确实是好事。

可关键是,这些人担任高官后,他们的后代就会因此渐渐的形成庞大的家族,同时借助有益于文官的种种政策,来借助家族资源巩固地位,形成科举、家族、政治这种层层关系的的循环。

若是说,单单这样的话,那还是没有问题。

只要适当性的每个时期清理一部分家族就可以了,可关键宋朝根本不血洗家族啊,这就导致各种文官家族越来越多,文官的力量越来越强。

恩荫制度,更是让宋朝的世袭特权的制度化,甚至高级官员可荫补子孙、亲属甚至门客为官,宰相最多可荐五人,就是因为这一制度的出现,导致了冗官的问题恶化,使家族政治资源代际传递。

徐谓礼之父徐邦宪为名臣,其子凭借家族背景入仕,三十年间从九品升至六品。

这个速度,堪称可怕了。

因为很多人就算努力了一辈子,也最多就是八九品官员游荡,六品那堪称是大官了。

再加上,文官家族多注重教育,设立族学、书院,并控制地方祠产、学田。

金华吕氏、婺州徐氏这种出了名的家族,就通过学术影响力与地方治理结合,形成文化和政治双重权威,他们又喜欢族谱编修,进一步强化家族认同与历史延续。

宋朝时期,这些文官大族,在整个中原王朝各个朝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